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 2010-05-07             访问次数: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秦绍德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高等教育战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藉此直属高校校长咨询会议之际,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抛砖引玉,请教同行。   

    一、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

    当今中国的大学,负担不轻: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辐射。忙活半天反而把大学的本质、大学的根本使命忘却了。当今中国的大学校长,压力不小:形形色色的排行榜冲击着大学校长们的心理。排名有各种权重,究竟什么是衡量一所大学质量的标准?

    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史,大学的功能因为不同时代的要求而有所拓展,但是其核心功能———人才培养始终没有变。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大学是因为培养人才而存在的。我们常说,大学是长寿的,最早的欧洲大学有六、七百年历史,一直存活到现在,就是因为社会永远需要人才的繁衍,如同人类的繁衍一样。许多教育先哲们都说,大学的本质是教育。许多著名的大学之所以声誉日隆,是因为他们成功地培养了在历史上可以留名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和文化人。大学可能承担其他社会功能,譬如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文化产品生产等等。但这都是其核心功能的延伸,也就是人才培养的结果。大学不是因为这些社会功能的需求而存在的。否则,我们去办研究所、公司和文化团体就是了。

    大学对于社会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它能拉动GDP几个百分点,也不在于它能生产多少篇SCI文章,而是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  

    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是要花极大的力气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从受教育者家庭这个微观的层面看,他们关心高等教育,主要也就是关心人才培养质量。许多家庭都把子女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视作最重要的长远的投资,一个贫困学生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就会改变整个家庭的境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迅速提高,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从“能上大学”逐渐变为“上好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各类各层高质量的大学,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是我们的职责。

    再深入分析一下,由于大学的种类很多,因此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和衡量标准也是不相同的。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观。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就提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基础学科见长的大学很看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j,以工程技术学科见长的大学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高等职业学校则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同层次的大学对人才培养质量更有着不同的参照系和要求。所以,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应当是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更应包含多样的全面的质量观。衡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应该是多把“尺子”,而不是一把“尺子”。   

    二、政府部门和大学如何抓质量   

    我国的各级政府是勤政的、强势的政府。.我国的社会是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的计划、统筹、指挥能力很强,成就7很多伟业,也包办了许多不该由政府做的事。这在许多工作中已成惯性,当然抓高等教育质量也不例外。凡事总有两面,上面的积极性高了,就抑制了下面的积极性;整齐划-的多了,生动有效的就少了。我以为,抓高等教育质量,政府部门和大学应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工作重心落在各大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归根结底是提高各大学的办学质量。

    政府部门要着重做好投入、监测、引导工作,少抓一点自己掌控、让大学围着转的所谓“工程”。

    首先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经费的投人。公立大学的日常运行经费主要是按学生数核拨的,生均经费很低,没有随物价指数的上涨而增加,多少年没有变,去年涨了不少,但主要是还欠账,而且生均经费远达不封生均培养成本(以地处上海的部属院校为例,生均培养成本是22万元,去年生均经费增加后大致仅达到8500)。更重要的是,由于经费短缺,大学的各种开支都要用这笔经费,因此直接投入用于人才培养,的费用更少。图书经费短缺,教学实验设施落后,实验经费不足,课程建设经费少得可怜,实习经费得过且过等等,在各校都是普遍的现象。这些直接用在学生身上的、。能发挥作用的、最有意义的经费严重不足,真是匪夷所思。投入不足,何谈质量!我呼吁,在不减少科技创新专项的前提下,逐年增加生均经费。

    对大学办学质量的监测,是政府的职责。问题是采取什么方式,谈监测必然涉及评估,评估是监测的手段之一。问题也在于应怎样评估,以及由谁来评估。教学评估是为了促进大学的人才培养,不仅有评价的功能,还应有咨询的功能;不仅应告诉大学你在什么水准上,更大的意义在于指出火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当前应弱化评价功能,强化咨询功能,不搞奖励和评估挂钩,由于学校种类、层次不一样,应该不搞划一的评估,而搞分类或个性化的评估(如抽评)。评估的标准有很大的导向意义,因此这要体现国家的要求,比如,不以办学规模、数量为标准,而以质量为标准。教学评估应交给中介机构(如教育评估院、中心等),政府机构自己不组织,这样有和于保证评估公正客观,评估结果和资源分配不挂钩、和官员政绩不挂钩。当然中介机构要相对独立,不依附于政府。政府以第三方评估结果为参考,制定相应的政策,统筹教育的资源。这在世界各国都是通行的做法?

    政府对大学提高办学质量的引导也很重要。政策就是导向。要引导各类各层大学办出特色,抑制规模盲目扩张的冲动;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等,引导的手段就是政策导向,支持倡导的,抑制不倡导的。 

    相比之下,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责任落在各大学身上,是校长操心的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根本的责任、永恒的主题,也是耗费精力多、见效不明显、但长远起作用的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规范的教育体系、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建设好教师队伍、改进教学管理等方面,全面着手加以努力。我们的教育教学体系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学习苏联一路走过来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为国家工业化道路服务的痕迹比较浓,专业化的教育比较成功,在当时的情况下为共和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但是这一体系显然已不适应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这一体系有了不少进步;但还需要进一步改造;这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队伍。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要有足够数量称职的教师,生师比不能过高,这样才能要求教师的课程质量:二是要千方百计激励、动员教师在教学、。人才培养上增加投入。现在教师负担很重,几副担子一肩挑。要减少教师的行政兼职,校内设立专司科研的研究员系列,要求教授多上本科生课程。许多优秀教师的身上有着天生的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对此要奖励倡导“以良好的师德师风熏陶日益增多的新教师。三是要保障教师的学术水平。高水平的课程得有高水准的学术保障。教师韵科学研究和教学在这一点上是统_的。这是大学教学和中学教学的根本区别。

    提高教育质量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被动的机器。因此,人才培养要着眼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发展的成才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要为他们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转专业,得到“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接受外校的插班生。增加在校学生出国交流机会;增加学生课外与教授通过科技活动等进行接触的机会;为个别学生提供个性化

教育等等。总之,要因材施教,发扬个性。公共服务和后勤保障设施也要树立“用在学生身上最值得”的观念,舍得投入建设。

    三、通识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5年我校藉百年校庆之机,展开了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探索通识教育。

    我们之所以提出通识教育,是-因;为深感今天的大学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眺战。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型,也带来社会的普遍的功利心理。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更多地和职业、收益联系在一起,如果大学不自觉地跟着走,就会使教学成为知识叠加和技能操绣,忽视品德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转化为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这严重束缚了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不满足于单一知

识和技能,:希望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特别是在人的一生都在进行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调整的今天,希望人才具有自觉调整的能力。鉴于此,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文理交叉、完全学分制改革、分大类培养学生的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通识教育这一本科教育教学新的探索。

    通识教育在国外一些高水平大学早就实行了几十年,并且有成效,这一理念也深人人心。我们的探索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和借鉴,但不是单纯的模仿,因为实施的背景条件和课程内容是很不一样的。我们的理解是,通识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全面素质教育。所谓全面素质教育,有几层意思。第一,不仅有知识,而且有能力,会动手,会交往,素质多样。这是浅层的理解。第二,这种教育不仅使学生成为人才,而且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如果一个人光有表面的素质,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情怀,缺乏个性,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通识的“识”,不只是知识的“识”,而更指识科学、识社会、识文化、识人类。我校的一些教授认为,在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经济影响深入的情形下:人一定不能丧失自己。由此可见,通识教育和过去多年倡导的文理教育还是有区别的。:通识教育也不是像有人误解的那样是外来教育。我觉得,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大学推进通识教育的宝贵财富,开放以后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也可以为我所用。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引进,实施中加入中国的内容,就变成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在我校的实行,其核心部分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经过教授委员会的顶层设计,我校的核心课程初步确定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板块。这些课程具有综合性、思辨性、批判性的特点,规划建设300门,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开到1lO门。在一个学生的本科课程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有14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左右。可以贯穿四年,一年级集中些。

    辅之以核心课程的措施是组建准本科生学院——复旦学院。一年级学生进入复旦学院,各专业学生混合居住,分属四个以我校创校校长的名字命名的书院。,书院旨在打破专业樊篱,建立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引导新生设计大学生活,开展阅读经典的读书活动。   

    实施通识教育在学校里实际上是一项系统的改革。从教育理念到教学管理体制,到学生管理方式,都需要有很大的转变。为了推进这一改革,我校在2007年上半年开展了通识教育大讨论。通过讨论,大多数教师从先进的理念出发都对实施通识教育持赞成态度,·些有识之士更是态度坚决。但在实施中还是遇到观念上(与专业教育关系)、体制上(谁来建设通识课程)的困难,最关键的是,能够担任通识课程的师资远远不够,需要下功夫培养。

    通识教育在我校只是初步探索。我们并不认为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学校。通识教育的效果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待实践来检验。

    (本文选自教育部直属高校第19次咨询会议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