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两原两区 实施西进战略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周绪红
(2009年4月24日)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其基本特征是: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成为促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根本性力量;高等学校进入到提高质量为主、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历史进程,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力量。在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在于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过去、谋划未来、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熔铸科学发展共识,创新科学发展思路,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转化为正确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和改革举措,推动学校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我校已经走过了百年办学历程。总结百年办学经验,系统分析现实状况,思考未来发展战略,我认为:“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略。其中“两原”即指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两区”指西部地区和中亚地区。提出这一战略构想,是基于我校百年办学历程的基本经验,是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取得重要突破的重点领域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面向未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战略选择。
一、“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是百年办学历程的基本经验
百年历程,追本溯源,我校是从甘肃本土上成长起来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08年11月8日,甘肃法政馆呈请甘肃省当局将法政馆改为甘肃法政学堂,并制定学堂章程,颁发关防,呈报清政府学部备案。1909年2月5日,清政府学部同意将甘肃法政馆改为“甘肃官立法政学堂”,由提学使司主管,颁发“甘肃法政学堂关防”,性质为高等学堂。1909年9月17日,《甘肃教育官报》载:甘肃官立法政学堂成立。可见,当时设立甘肃法政学堂也是一波三折,虽是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之下的不得已之举,但客观上却为当时贫困落后、民智未开的甘肃引入了一丝现代文明的灯光,开创了西北高等教育之先河,走出了开启民智的第一步。据1909年年底统计:学堂有职员8人,教员5人,全堂学生总数135人,多数为甘肃籍,这是甘肃最早的一批大学生。有房舍66间,学堂开办费银56,974两,支出5427两,以后每年经费银12,200两。这就是兰州大学创办之初的状况。从此,兰州大学就开始了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耕耘、成长和坚守。
在民国时期,学校一直处于同条件恶劣、内战频仍、师资缺乏、设备简陋、经费不足等状况的抗争之中。蔡大愚、邓春膏、辛树帜等几任校长克服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筹经费、聘师资、调系科、定规制,为兰州大学铺垫了办学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1953年,兰州大学被确立为综合性大学,次年由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当时教学条件非常简陋,师资队伍匮乏,国家调集各方面力量支持学校建设。朱子清、郑国?、刘有成、陈耀祖、段一士、徐躬耦、叶开沅、李吉均等一批著名学者响应祖国的号召,不远千里来校任教。化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地学等学科发展起来,从此奠定了兰州大学的学术底蕴和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波澜壮阔、风雷浩荡,既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改变了兰大。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大学走过的是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兴办高水平大学的奋进之路。从1978年到1995年,兰大逐步推进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实力、稳步发展前进。从1996年开始至今,学校以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为契机,跻身于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
回顾百年办学历程,学校始终立足两原两区,历经风雨磨砺,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办学道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是兰州大学发展壮大的战略依托,西部地区和中亚地区是兰州大学发展壮大的广阔舞台。可以说,两原两区始终是兰州大学的立校之本、事业之基、活力之源;学校百年发展史就是一代代兰大人立足两原两区,发展高等教育,传播知识文明,服务经济社会的历史。因而,“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是学校百年办学历程的一个基本事实,一条基本经验。坚持“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是对兰大办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二、“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是学校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面对高等教育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等一系列重要机遇,妥善应对一系列挑战和风险,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人才队伍建设、核心竞争力要素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反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系列重要指标连年取得突破,学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多年未见的良好局面,在民间大学排行榜上的名次也连年上升,综合实力已居第28位。
近年来,我校张平中教授利用武都万象洞溶洞的石笋,研究最近1810年来亚洲季风降水变化与太阳活动、中国历史文明演化的关系,以及全球变暖下的区域气候变化情况,研究成果以我校为第一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学术论文。我校客座研究人员、美国加州大学与我校联合培养的博士生Loukas Barton,以及陈发虎教授等以我校为第一作者单位首次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关于旱作农业起源的学术论文,得益于对大地湾遗址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研究,得到西部环境变化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的支持。“中国西北季风边缘区晚第四季气候与环境变化”、“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防治过程研究”、“电磁材料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国北方草地退化与恢复机制及其健康评价”、“新型装配整体式楼盖体系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项目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西部牧草、乡土草遗传及选育的基础研究”是首个以我校为主持单位,我校教授为首席科学家获得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学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集水农业、高效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成果在甘肃定西、会宁、榆中等地推广示范,已经被甘肃省政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121工程”所吸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已成为最重要的国际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研究观测站。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三农”问题及对策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支持,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获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支持,《西北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研究》、《中国的中亚战略与对策研究》、《百年敦煌学史研究》中标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唐五代藩镇官制个案研究”、“动力相似预报的策略和方法”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我校主持完成的《“十一五”期间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度的政策建议》上报中央得到采纳。出版的《中国西北区域发展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跨国民族理论问题综论》、《地缘政治中的西北边疆安全》等著作达到同类著作的较高水平。向中央政府部门提供的《反对新疆分裂主义活动的文化对策研究》等咨询报告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4月15日,教育部明确我校为上海合作组织中方10所大学项目院校之一。
仔细分析这些成就,不难发现大多与我们近年来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理念、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有着直接关系;如果将其学科领域综合起来,就可以看到大多数与两原两区的科学、经济、社会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事实上已经在自己的科研和学术工作中围绕两原两区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群众实践的结果;提出的过程也是从群众中来而又到群众中去的,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
事实说明,围绕国家战略,致力区域发展,坚持做西部文章,并把研究领域拓展到中亚地区,把为西部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知识贡献和解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作为重要使命,为国家中亚地区战略服务和提供咨询,不仅不会影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而是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成为我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立足西部并不局限于西部,我们完全可能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战略就是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解决西部重大问题与站在国际学术前沿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做的事情是西部的,但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国家的,我们的学术水平是世界的。
三、“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兰州大学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应该成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战略选择。
首先,“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
“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不是兰大自己的事情,而是涉及国家整体发展利益的事情;可以说,提出这个战略是我们主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主动解决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工作;一定会得到国家的支持。
西部地区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但具有后发优势。上世纪末,在西部这片国土面积占全国71.4%,人口占28.6%的区域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几千万贫困人口大部分也分布于这一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里。从2000年正式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先后安排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西部开发重点工程,总投资接近1万亿元;工业生产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区资源优势、区域优势的支柱产业和产业群,特色优势产业较快发展;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和人才匮乏、对外开放程度低的局面开始改变。国家的强力扶持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十分明显。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1.6%,超过全国同期经济增长水平。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中央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揽子计划,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在新增投资计划中,重点加强农村建设和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一揽子计划实施以来,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可以使我们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扶持政策,保持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我校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使我们始终在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为我们保持历史传统、发扬办学优势创造战略空间。
中亚地区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用日益重要。中亚五国系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北与俄罗斯联邦相接,西边与俄罗斯联邦、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五国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400万。从国家战略上看,中亚地区对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价值:首先是地缘价值。中亚五国中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3国与我国西部接壤,边界线长达3 000多公里,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与我国是近邻。中亚地区近年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平稳发展。其次是人文价值。我国有10个民族在中亚及俄罗斯跨界而居,中亚国家与我国新疆地区的大部分居民都信仰伊斯兰教,民风民俗相近,生活习惯相似,民族认同感强。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就与中亚等周边国家保持着密切经济文化往来,双方各族人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第三是经济价值。中亚国家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在苏联时期就作为重要的原料和能源供应区,导致该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具有优势,加工工业落后,大部分民用品依赖进口。中国经济经过数年来的快速稳步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加工制造业,部分产品在全球都具有竞争优势。
然而,当前我们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面临着一系列障碍:第一,中亚地区各种潜在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和不断积累。冷战结束以后,中亚国家成为国际法的新主体和国际格局中新的地缘战略空间。中亚地区出现的“权力真空”,使该地区成为大国角逐的地缘战略目标。“9•11”事件后美国进入中亚,加剧了该地区政治经济风险。中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我国西部地区产生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安全风险加大。第二,各国对中亚市场争夺激烈。中亚地处欧亚和中东的交汇点,是未来新兴的能源市场,重要战略地区。中亚的能源资源,特别是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的大量的天然气资源有待投资和开发,哈萨克斯坦的丰富石油,都将引起世界大国对该地区的激烈争夺,我国在中亚市场将要面对更多更强的对手。所以说,中亚问题的研究极为重要
周济部长3月16日来兰大视察时说:“兰州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在中国的兰州、中国的甘肃、中国的西北战略地位特别重要,是中国最西边的部属重点大学。上次,我在哈萨克斯坦见到了兰大的杨恕教授,谈到了中亚问题。中亚问题对我们国家非常重要,上海合作组织现在发展很快,我们同中亚国家在教育、文化方面的合作,教育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兰州大学的中亚研究在国内很有特色,也有大的影响。但是在学科发展上,不要说重点学科,连博士点都没有,这跟历史有很大关系,应该迅速调集力量加强这方面工作。”周济部长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加强中亚研究指明了方向,从战略的高度对我们提出的“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给予了重要支持。
其次,围绕“两原两区”重大问题,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所谓特色,就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个性化表现,它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是吸引优秀生源、形成社会影响的基础,是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有特色就有优势,有优势就有实力,有实力就有地位,而失去特色的学校,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大学办学特色主要集中体现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上,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并以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大学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某些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率先在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作出显著成绩,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
我校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地,辽阔而神奇的西部有许多独特的研究领域。西部地区以黄土、沙漠、戈壁、高原、冰川为代表的地貌特征,以干旱、高寒、风沙等为特点的脆弱生态环境,以敦煌、古丝绸之路、八千年中华文明、多民族和谐共生发展为表征的丰厚历史文化积淀,以镍、锌等稀有金属和石油、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能源资源背景,这些都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天然的试验场。围绕青藏高原,我们可以继续开展青藏高原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青藏高原农牧业发展研究;围绕黄土高原,开展干旱半干旱气候研究、干旱农业生态研究、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荒漠、沙漠、沙尘暴机理治理研究。在中亚地区,我们已建立了2所孔子学院;围绕中亚问题,我们可以成立中亚研究机构,开展地缘政治、经济、民族、历史、反恐等方面的研究,促进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西进战略的重要阵地。
只要我们坚持“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和“胸怀一流目标,做好西部文章”,我们就能把西部的地域特点变成研究特色和学科的特色,把区域劣势转化为科学研究的优势和学科优势,使之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最终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由此可见,“两原两区”是我校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形成、发展的重要依托。
现代大学的服务,不仅有人才培养、知识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同时,服务社会是大学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大学在服务社会中将发展自我,培育大学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一所大学的发展需要利用社会的资源和得到社会的支持,如果今天的高校仍然坚持关起门来办学,向上要拨款,向下要乱收费,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窄。然而,只要我们转变思路,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让发展的视野超越校园的围墙,向企业和区域延伸,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等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直接的服务,就能找到发展的大空间、大课题,融入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大循环,并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西部不发达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整体创新能力较弱,西部开发战略实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形成西部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强劲动力,也为兰州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现实情况看,西部地区的创新型能力的提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依靠西部高校为其提供人才、科技支持。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各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均为西部高校发展提供了机遇。扎根西部、服务甘肃,是兰州大学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抱负。我们必须与西部大开发事业和区域创新事业同呼吸、共命运。我常常讲,我们喝的是黄河的水,吃的是甘肃的面,服务地方、建设西部是我们大学的责任。兰州大学首先是兰州的大学、甘肃的大学,然后才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应该做好西部文章,把文章写在西北的黄土地上。我们兰州大学必须坚持国家战略优先与服务区域发展相结合,坚持提升学科水平与增强服务能力相结合,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环境的选择,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是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方略,它与“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胸怀一流目标,做好西部文章”的办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总结百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操作性出发,提出“立足两原两区,实施西进战略”,并将其作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明确科学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发展措施的出发点是恰当的、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