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围绕重大质量问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教育部简报〔2010〕第49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质量研究院)是以质量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跨学科实体性科研机构。该院依据“抓出特色、办出优势、形成实力”的发展思路,利用学科综合优势,积极创新合作机制,走出了交叉集成创特色的发展之路。
——与国家部委、企业深度合作,打造社会服务新模式。武汉大学积极适应科研组织创新趋势,以项目合作为载体, 以实证研究基地为平台,积极探索建立紧密型的政、企、学合作新机制。2007年,学校与国家质检总局签署协议,合作共建质量研究院,旨在推进我国质量发展和质量安全中的重大问题研究。为深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质量问题,进一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质量研究院相继建立了多个区域实证研究基地和企业质量研究观测站,直接为湖北、广西、新疆等省区提供宏观质量管理方面的决策咨询,被湖北省列为“质量兴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所提项目建议直接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兴桂”工程采纳使用。质量研究院基于大规模市场问卷调查、科学研究而提出的“顾客满意度”(CSI)评估指标,在测试中得到了企业认可。上市公司“双环科技”的董事会认为,“客户满意度(CSI)指标评测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聚焦重大质量问题,开拓学术研究新领域。质量研究院将主要研究力量投入到宏观质量管理创新的研究中,综合运用实证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区域时空序列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既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又大力推进成果开发和应用。《宏观质量管理》是质量研究院在该领域推出的首部学术专著,该书初步构建了宏观质量管理的科学范式、基本原理、模型体系,受到理论界和实务部门较高评价。通过“中国质量安全预警网络信息平台”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在理论上提炼出了质量水平指数、质量安全指数和质量贡献率指数等基础指标体系,而且正在研发我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质量安全预警信息平台。质量研究院还将研究延伸到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等领域,先后承担了“高速公路工程质量监理体制的研究”、“我国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和“公共交通顾客满意度的评测”等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09年“中国第十六届质量高层论坛”上,质量研究院应邀参加并发布了“中国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研究成果,被新华网、人民网和新浪网等媒体广泛转载。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辟人才培养新方向。在推进科学研究、开展社会服务的同时,质量研究院还积极致力于宏观质量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研究院依托工程硕士学位,率先在全国设立了质量工程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班,面向我国质检系统和大型企业的高级管理者,招收了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的120余名脱产学习的学生;受国家质检总局委托,定期举办“宏观质量管理高级研修班”,为全国质检系统近千名领导干部开展宏观质量管理培训。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该院开发了“宏观质量管理概论”、“质量安全信息化设计及应用”、“质量法律制度分析”等系列新课程,实行“案例式”和“咨询式”的教学方式,定期举办“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质量研究院培养的质量管理硕士和高级研修班学员,已经成为我国质检系统具有“品牌”效应的质量管理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 傅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