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通大学:科研无止境——记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学科团队

发布时间: 2010-05-26             访问次数:

 

 

科研无止境

 

———记我校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学科团队

 


来源:华东交大报  作者:黎修日

 

 

     

   

    我校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学科团队以杨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成立于2005年;团队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6名、讲师4名;团队成员专业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目前基本形成以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复杂群体系统控制,网络控制系统和智能交通控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团队。

  截止200912月,团队取得在研国家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研省部级项目及横向课题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突破500余万元。2009年,团队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核心及以上论文16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3篇。在学术交流方面,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5次,举办、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5次,教师进修、高访4次。

  “找茬”促使团队快步走说起“昨天的事”,团队领头人杨辉教授说:“团队要不断向前发展,培养后备科研新生力量显得至关重要。”团队把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培养当作团队持续创新能力培养极为关键的步骤,在培养过程中制定严格制度,“咬定青山不放松”。

  做学术研究,严谨的科学态度显得尤为重要。每周二,杨辉教授都会召集团队成员给研究生们召开座谈会,对一周来学生论文撰写等问题进行宏观指导。研究生幸甚说:“当时我拿《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列车制动控制的仿真研究》这篇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论文进行座谈交流,可结果出乎我的想象。”杨辉教授从论文的引言开始入手“找茬”,对论文创新点、框图与公式、文字的合理运用等问题进行剖析,以核心期刊的评判标准进行审查。团队队员集思广益,各抒已见,自由发言,对幸甚的论文讨论了一下午,对他的论文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那次讨论让我受益非浅,让我认识到做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幸甚深有体会地说道。

  在核心成员陈世明副教授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块特别的黑板,说其特别,是因为它是定期给团队成员和研究生们“讲课”用的。团队成员和研究生们聚集在办公室里,轮流交换自己的想法,一起探讨,一起进步,在这块小小的黑板上播撒思想与智慧。每次交流团队都会请不同专业的老师旁听,从不同侧面提出问题“刁难”,大家都会带着问题“上课”,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一次“讲课”中,研究生赖毅平讲到双种群领域粒子群算法改进方式时,旁听的衷路生老师“坐不住”了,因为同一种群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种群,而在内容上则为双种群,如何区分呢?衷老师非要让赖毅平把双种群“摆到面前来”。最终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心里懂了只是走出第一步,完整地说出来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自己”,队员陈世明这样做出分析。而衷老师则表示,交流是为了汲取更好的思想,也是大家互相学习、精益求精的过程。

  “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错误细节”。研究生舒娟深有体会,因为她就吃过这方面的“苦”。她说,“撰写论文时,数学符号的描述有很多种方式,不同的输入方式会有不同的显示,而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用键盘输入。指导老师发现问题后,总会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然后只能拿回来重写。”“很多时候,我们会按自己当时所想去写,前面用了‘检测’一词,可后面却用‘检验’一词,前后用词不一致,术语不统一。”研究生赖毅平说。团队对研究生撰写的论文要求高,“开口小,挖掘深”,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拔高;同时表述要专一,表达术语要规范,不能存在无法解释的情况。杨辉教授说,“团队成员通过对研究生论文的指导和修改,促使团队成员自身的进步,同时也能培养科研后备力量。”

  团队传承做事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在团队成员共同进步和研究生的培养上,投入了很多精力。队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在科研的道路上打造出一支极具战斗力的团队。

  “齐攻坚”赢取科研高效率“项目是科研工作的源泉,是培养和练就团队成员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团队没有科研项目将一事无成。”杨辉教授说,“只有高水平项目才能培养和留住人才,团队成员才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成长。”团队一直十分重视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团队中的几位博士均独立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副教授、讲师基本都承担了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课题,人人有责任、有事干、有创新。2009年,以杨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研究团队成功入选第二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杨教授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个人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团队成员,为团队在科研道路上的攻坚作战铺下了根基。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科研活动要杜绝“单兵作战”的状态,只有团队成员一起努力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现在说起来感觉轻松,但成功背后掩不住的是执著与奉献。”团队成员感慨地说。在项目申报那段时间,大家都在超负荷工作,周末的休息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奢侈。“为了保证教学与科研两不误,经常通宵工作,大家很多时候到了凌晨才会上床“眯一会”。项目申请书写好之后拿去请杨辉教授作参谋,杨教授‘毫不留情’地指出申请书上存在的问题,让队员们进行补充修改。杨教授从重点是否突出、经费预算是否合理、内容提炼是否精湛、思路是否清晰严谨等方面进行认真而详细的阐述。”队员陈世明说,“申报书要做到‘一个字不能多,一个字也不能少’。”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个人交流后,不同的思想碰撞就会产生新的火花。申报书进行修改完善后,为实现“零误差”,队员们采取换位思考,从评审人角度进行考虑,纷纷从不同侧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次次的思想交锋之后,申报书的质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最后的成功申请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在一次次的提问中慢慢成长,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完善提高。”面对申报书遭到的“赤裸裸”的“质疑”和“拷问”,队员们分享了内心最为真切的感受。

  科研方向过于单一具有思维局限性,不利于团队进一步发展。“我们团队还比较年轻,个人研究的方向和风格不一样,我们正在争取在各自相对独立的科研方向中寻求聚集点。”杨辉教授说。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科研团队将在学科交叉中寻求专业领域的融合,在相对独立的几个研究方向各自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寻求一种多领域、多方向的交叉、融合,团队目前正致力开展“高速列车运行建模与优化控制”,“轨道交通在线监测与智能控制”这些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积极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项创新,结合之后思路更开阔了。”队员们对未来科研工作充满信心与激情。

  科研是枯燥的,没有太多华丽的色彩,只有日复一日的埋头钻研。杨辉教授说,“科研无止境,我们把科研工作当作一生追求的事业去干,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一个崭新平台。胸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不辜负学校的支持与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