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传承创新 魂本相依 ——记我校“植物学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

发布时间: 2010-05-19             访问次数:

 

 

传承创新  魂本相依

——记我校“植物学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

来源:东北农大报  2010-05-17

  

   2010年的春天似乎有些姗姗来迟,然而在我们的东农校园里却“春意盎然”。优秀的东农人不断用努力和成绩演绎着春的生机和美丽,这里凝结着传承和创新的力量,更汇聚着奉献和求索的身影。刚刚荣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课程教学团队恰如一幅闪亮的图景,浸润着和谐进取的东北农大。

    团队卓越 贵在传承

    国家级教学团队是一个系统工程,植物学课程教学团队获得这份殊荣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几代“植物”人矢志不渝的努力奋斗。

  目前,该教学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具有博士学位,他们分别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等优秀高校。团队成员均是植物学课程教学一线教师,其平均年龄不足42岁,他们年富力强、功底深厚,在各自专长的领域里都有出色表现,其中3位教师还有过国外留学深造和做访问学者的经历,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团队带头人胡宝忠教授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中青年专家,现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植物学会的副理事长;常缨教授于2009年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胡国富副教授获2009年校级教学名师称号。在学校举行的“十大青年教学能手”、“振兴东农教学质量优秀奖”等众多教学类评比中,该教学团队的成员屡居榜首。

  带头人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与灵魂。胡宝忠教授在带领这支团队奋力躬行时,始终倡导“打铁还须自身硬”的工作理念,并一贯强调“团结就是力量”这一原则。他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率先垂范的。因此,在这样一支团队身上,不仅有着一股全力以赴提高教学能力、强化教学水平的干劲儿,更体现出一种精神品格的传承。植物教学团队获奖者的名册上虽然只有胡宝忠、常缨、李晶、胡国富、吴秀菊、王丽娟、李凤兰这7名教师,但是在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承载的却是老中青几代“植物”人的不懈努力。

  多年来,在“青年教师培养制度”这个使数代“新人”受益匪浅的制度指引下,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被发挥到了制高点,使师资梯队的培养得以保证。数十年如一日,老教师们总是热心指导团队成员共同备课,并把自己的全部教案、教具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年轻教师;在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进博士后工作站之时,老教师又会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给年轻一代提供深造和业务提高的机会。曾有一度,团队中的李晶、常缨等数名教师同时在外深造,为了让团队所承担的课程不受影响,许多老教师都主动担负起教学任务。如早在95年就已退休的桂明珠老师不畏身体疲惫,积极重返团队,时有一周承担42学时的繁重教学任务,而且在课余时间他还跑到实验室指导学生,风雨无阻;李桂琴老师家离学校很远,常年通勤,加之教学量大,十分辛苦,因此短暂的午休时间就显得尤为珍贵。然而在常缨老师备考博士期间,李老师为了不让电话吵到她午休,总是守在话机旁“值班”,在电话铃想起的第一时间接起电话……

  在老一辈精神感召下,年青一代也格外的用心工作、全力以赴保障团队的运作和提高。如女教师在选择生育时间上会尽量服从团队的教学实践安排,即在团队人员相对充裕稳定的时候才考虑个人问题,如遇“冲突”,则服从大局。1998年,身怀六甲的常缨老师为保障野外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努力克服自身不便与不适,仍坚持带领学生奔赴帽儿山。一场大雨过后,山间泥泞湿滑,常缨老师意外滑倒,可她为了不让大家担心,赶紧爬起来,顾不得疼痛依然笑着对大家说,“放心吧,我没事,这宝宝跟着我摸爬滚打的,身体结实着呢……”

    硕果盈枝 贵在创新

  植物学在农业院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眼下,该团队除了承担与全校植物科学类及生物类相关的十几个专业、几十个班次、年均900人次的植物学及植物学实验、实习等教学任务之外,同时还担当着植物胚胎学、植物分类学、生物学基础、生物进化论、生命科学进展和生命科学导论等课程教学,同时包括该植物学科的植物显微技术、植物胚胎学及植物命名基础等数门研究生课程。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无疑对团队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出了严峻考验。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面对教学改革中的困难,团队积极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始终沿着“创新”这一轴心,凭借理想和信念的支持,凭借勤奋和意志的发酵,变压力为动力,使整个教学工作实现了从基础到专业、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方法、从传统到现代的全方位融合与贯通。

  打造精品课程,建设一流教材。在授课过程中,团队特别注重启发式、开放性的案例教学。生动的教学场面离不开丰富的素材表现。为帮助广大同学了解不同植物,激发大家专业兴趣、拓展专业视野,团队采取了“看图识知”教学模式,多方汇集植物标本。时常为搜集第一手资料,每个成员都随身带着照相器材,走到哪拍到哪。温室、田间、花园、菜市场随处都是采集地点,桌面、地面、墙面皆能用作拍摄背景。此后,大家再将分别收集、拍摄的上万张照片全部共享于教学工作中。据此,团队还曾经编辑出版了一部《被子植物分类》的教学片,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多以“顺口溜”的形式写出各种特点,这种形象、直观、生动的方式,大广角的“看图识知”授课形式不仅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而且深入浅出,从感性认识入手,再升华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既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们听课的兴趣和热爱专业的情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

  《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植物解剖学》、《植物胚胎学》、《植物分类学》等11门主干课程是多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广、受众群体大,教学任务很繁重,然而为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和能力,团队教师坚持采用“轮课制”教学法,即全体团队人员轮流承担不同的课程。目前每位团队成员都至少承担1-2门课程,最多的已承担6-7门课程,人平均500余学时/学年。早在2003年,团队的主干课程《植物学》就被评为首批省级精品课程,并已被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资助翻译成英文共享资源。《植物学实验》也于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建设精品课程,好教材堪为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团队着实加大对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的研究力度,将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对理论教材、教学指导书、习题解析、实验指导教材、实习指导书等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撰写,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内容先进适用、特色鲜明的教材,实现了理论、实验和实践的三合一立体化教材建设,并于2003年在国内率先编写和制作了《植物学网络课程》,在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运行,于2008年还建设了植物学开放式教学资源网,为整个植物学课程的系统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还为远程教学提供了自由的学习空间,并广为兄弟院校使用,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团队先后主编和参编教材11部,其中国家级教材5部、内含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和十五规划教材4部,其中《植物学》、《植物学实验》获全国优秀教材奖。团队的教材建设成果在国内领先,被多所高校选用,并获得很高评价。

  潜心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很多人将授课比做拍电影,有了好的教材算是有了好的剧本,然而这还远远不够,要想拍出经典剧作,自然还要有好的演绎和诠释。为了让这门特别的“艺术”得到更为精湛的表现,团队的每个人都全力以赴地潜心其中。

  面对繁杂的教学内容,团队将其分解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三个部分,确定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破除陈旧、强化纳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二、三教学法”,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强调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要学生不仅 “学会”,而且 “会学”。

  在教学手段的创新改革方面,团队始终走在前面。早在1979年,团队就率先引入电化教学方式,先后采用幻灯、书写投影仪、显微投影仪、电视监视器、录音、录像带与科教片等应用于教学。而后,随着科技发展,又借助电脑、展示台等媒体工具,创建了多媒体实验室,制作多种CAI课件供学生自由登陆访问学习。

  为了把植物分类学有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团队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每年坚持带领数千学生奔赴辽宁千山、黑龙江帽儿山、黑龙江镜泊湖等处开展野外教学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认识植物,遇到不清楚的就及时提问,并随时接受现场考试;老师们总是先于学生赴山中踩点,选好路线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把所有看到的植物先逐一鉴别一遍,再在学生进行识记时有的放矢地提出讨论课题,组织大家“会诊”;团队还会适时拟定有实用价值的问题带领同学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如野生果树资源调查、山野菜资源调查、中草药资源调查等,于广阔的大自然中增长知识与才干。为了让野外实习更有实效,团队成员尤为注重自身业务提高。哈尔滨师范大学在植物分类方面做得比较好,一次,胡国富老师偶得对方将要组织学生赴野外实习的消息,就主动跟随参加,甚至做回“学生”,这种敬业的精神让同行们甚是感动。

  大规模的教学实践活动,既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全面评定,也是对团队成员精神和体力等方面综合考验。很多时候,野外实训的条件非常艰苦,从桂明珠老师讲述的一次颇具“苦趣”的经历中可见一斑。有一次,成员们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居住地,就临时借住在一所小学的走廊里。尽管是在夏天,但夜晚的地面仍然很凉。于是,成员们便“就地取材”,铺成“草”床,然而冰冷可抵,潮湿难挡。清早起来,很多人身下的“草铺盖”里竟长出了新鲜小蘑菇。

  一路走来,植物团队始终以传承为根本,以创新为灵魂,以科研为载体,以教学为纽带,在教学改革的领域辛勤耕耘着。2000年以来,团队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教育厅教育学改革项目十余项,教学获奖18项,国家级4项,省级14项,校级多项。

    发挥科研优势,培育优秀人才。植物学教学团队中的成员大都是活跃在科研一线的老师,多年来,老师们坚持以研促教、教学相长的原则,努力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将科研向教学转化,从而拓展课程视野,加深学生对课堂所讲授概念的认知和理解,缩短了课堂教学和研究前沿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探索科研奥秘的神往和热情。

  眼下,高年级学生大部分通过“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实验室开放项目”等本科生科研基金,参加开放式实验教学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且,团队在教学中并不是简单的言传身教,而是教会学生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索式、发现式的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博士生导师通过《生命科学进展》(教师组任课)课程,集中介绍自己的科研内容与成果、与世界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扩大了学生视野,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思维能力。

  创新传承,魂本相依。回首植物学教学团队走过的历程,让人热血奔涌的是一股凝聚的力量;回味团队众多骄人的成绩,令人铭心不忘的是一种精神的光芒。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这个响亮的名字,宣告的绝不是一段求索的终结,而是始终超越,永远向前。

  我们相信,春来更有好花枝。

   (石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