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精心构筑特色阳光助困育人体系

发布时间: 2010-09-27             访问次数:

 

 

华侨大学精心构筑特色阳光助困育人体系

2010-07-23

  华侨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生为本,积极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6年3月启动“阳光成长计划”,经过4年多的实践和完善,形成了特色助困育人体系。

  一、科学规范管理,真情关爱人。将所有资助项目统一归口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根据各资助项目的来源和用途,化零为整放入“资助包”,设立延迟性付费资助、赠予性资助和自立性资助三种,分别为:助学贷款,主要由国家助学贷款和陈进强贷学金(校内无息低额贷款)组成;生活补贴,主要由国家助学金和其他社会助学金组成;奖学金和勤工助学。将资助项目要求与贫困生认定紧密结合,细化资助对象认定标准,区分为“贫困生”和“特困生”两档,增强认定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资助的实效性。整合各资助项目要求,简化资助程序,将资助对象认定申请和资助需求申请捆绑,学生在申请资助对象认定的同时,提交资助需求额度,具体资助项目由工作人员根据学生实际安排,不再按单项申请。学生每学年仅需申请一次(新生每年10月份申请,其他年级学生每年5月份申请),改变以往多项目多次申请的状况,使学生“一次申请、全年受益”。

  二、实施套餐配比,真心帮助人。在甄别资助对象和确定资助金额时,坚持“多渠道了解、多层次筛选”的做法,设定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三个谈话递次:班干部与申请人的舍友、同学交谈,侧面了解其日常消费情况,横向比较班级同学整体情况;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进行电话“家访”,充分了解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及自助的情况;辅导员分析整理以上信息后,与学生面对面交谈,全面掌握学生生活状况并为其“量身定做”资助计划。资助工作坚持新生与老生有别、普困与特困有别,权利与义务结合、无偿与有偿结合的原则,实施“套餐配比”。配比的目标:使学生既承担相应的责任,又能感受到学校的关怀,既避免延迟性付费资助过多造成学生毕业后还款压力过大,又防范赠予性资助过多使学生滋生“等、靠、要”心理。

  三、助困育人并重,真正提升人。认真落实“九个一”工程:每年组织一次班级预审、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学期辅导员(班主任)进一次贫困生宿舍、与贫困生进行一次谈心、组织一次座谈、复核一次贫困生档案、开展一次“诚信•感恩”教育、组织贫困生参加一次义务劳动、要求贫困生写一份个人总结。通过实施这一工程,建立学生资助档案,实行资助动态管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得到资助、受到教育。开展阳光自强活动,将育人融入助困工作中。举办阳光大讲堂,邀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残奥会冠军等优秀人物来校演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完美品格人格;开设阳光培训课堂,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建立阳光爱心基地,与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资助社会实践、提供就业培训和讲座等,帮助自强自立;开展阳光沙龙,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相互学习、沟通的桥梁,使他们分享成长快乐,分担困难挫折,共同阳光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