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长孙刚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在全省“两会”胜利闭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动员大会刚刚结束之际,我们紧接着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非常及时,非常重要。上午,省教育厅虞国庆厅长作了工作报告,有思路、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希望大家结合各地各校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省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过去的一年,是全省上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攻坚克难,拼搏奋进,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也是我省各项教育工作扎实推进的改革之年、发展之年、建设之年、丰收之年。
(一)指导思想更加科学。 去年全省高校、中职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相继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一是提升了发展理念。各地各校在“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为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保证。二是理清了发展思路。高等学校围绕做好“三定”(定方向、定规模、定特色)工作,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中等职业学校着力深化校企对接,注重办学特色;普通高中着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着力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三是解决了突出问题。据统计,全省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共解决突出问题8000多个,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四是确保了校园稳定。一年来,全省高校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治安事件和进京上访,中小学校连续九年实现“校舍安全年”。
(二)投入保障更加有力。 去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支出近400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突破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2%,高于全省财政性经常收入增幅3.82个百分点。一是积极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去年全省教育民生工程投入40亿元,占全省民生工程资金的1/4,济困助学实现了大中小学和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二是教育公共财政政策和教育专项工程投入较大。全省共投入49亿元,实施了“农村初中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高校质量与改革工程”等教育专项工程,有效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三是普通高校学生生均财政补助标准继续提高。我省已连续三年将普通高校学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提高200元,在2008年增拨1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又新增2000万元,共1.2亿元专门用于补助生均水平较低的学校。
(三)教育发展更加协调。 一是“普九”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78%,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中的基础性工资全部兑现,大部分地区的绩效工资也已按政策发放到位。二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有序推进。新课程实验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转变,素质教育蔚然成风。三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了灵活有效的招生工作机制。在去年中考人数下降的情况下,省教育厅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职学校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中职招收学生31.56万人,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30.5万人的招生任务。四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成效明显。新增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个,新增了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有3个创新实验区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初评中,省自然科学奖的全部16个、5项技术发明奖中的2项、98项科技进步奖中的28个由高校获得,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及时启动了高校科技创新平台“311工程”建设。五是研究生学位教育取得突破。有3所高校列入国家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南昌航空大学列入国家博士学位立项建设预测单位;赣南医学院列入国家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井冈山大学作为特殊情况以1+1的形式将获得国家支持。全省共有6所高校获得9个种类的1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权,其中7种专业学位类别填补了我省空白。在去年教育部开展的中东部地区高等院校设置审批中,我省将有两所高专学校进入本科行列。六是教育外事工作呈现新气象。实施了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教育项目三年规划,我省已在海外建立3所孔子学院。港澳台教育交流日趋活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我省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攻坚克难更加有为。 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逆势上扬。省政府及时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25条政策措施,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继续稳定在96%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3.7%,连续九年高于全国水平。二是“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中央安排我省第二批化债资金9.3亿元,省财政安排4亿元。通过采取县自筹、省补助的办法,我们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偿还了多年来困扰着我省义务教育发展的40多亿元“普九”债务。三是高校债务风险基本化解。通过财政补助、土地置换、财政收入统筹、贷款“短改长”、建设节约型高校等一系列措施,化解省属高校债务风险资金66.44亿元,高校债务风险已基本化解。此外,还解决了4.4万名返乡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教育乱收费、违规举办复读班和补课现象等长期困扰教育秩序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大班额现象和择校现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五)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一是连续两年面向国内外公开选拔5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校副校(院)长,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江西高校工作,高校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选派了16名高校干部到国内名牌高校、省属重点高校挂职锻炼,提高了领导干部的办学治校能力。三是省教育厅组织了机关、直属单位、设区市教育局和部分高校的52名正处级干部,赴清华大学参加为期三周的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收到良好效果。四是为全省2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71所农村学校选用了1825名特岗教师,缓解了农村贫困地区优秀师资缺乏的困境。
一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全省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省教育战线全体同志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充分肯定。借此机会,谨向全省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进一步认清形势,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与此同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加速崛起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形势,积极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积极主动承担起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的历史重任。
(一)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主动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教育发展日益呈现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职能化的趋势。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将在观念、结构、职能和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教育改革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时期。我们要在全球化竞争中和平发展,就必须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要瞄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加强与境外知名院校及教育机构的合作,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教育已成为国家外交大局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国际间学术交流量越来越大,外国留学生也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在教育国际化潮流中占到位置,有一席之地,能不能吸引到优质生源,关键是教育质量,关键是发展方式能否适应。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竞争,我们办教育,要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要通过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强我省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同时要服务经济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感。一方面,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提高教育的人才支撑和知识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我省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城乡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平衡,中等职业教育的适应能力还需大力提高,教育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教育服务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
二是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增强教育服务重大发展战略的责任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省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抓手。教育工作一定要坚持服务大局,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服务。尤其是各高等院校,要主动融入、找准定位、积极作为、多做贡献。在教育布局上,要统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学科设置上,要围绕低碳与生态的农业,低碳与生态的技术、低碳与生态的工业体系,以及现代物流、现代商流、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坚持以应用学科为主,加快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教育培养目标上,要抓住生态与经济的结合,为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和重大项目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要围绕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精干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破解难题,发挥智囊团和知识库的作用;在教育层次结构上,要突出重点,巩固义务教育,突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促进各类教育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是要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感。省委、省政府决定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来抓,今年要力争提高全省城镇化率1.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将有超过70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业、就学,这就对城镇教育的供给数量、供给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主动适应全省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抓住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契机,一方面,把学校作为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共设施,科学规划、调整布局、加大投入,优化以县域空间为载体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要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所需的职业教育。
(三)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省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仍然制约着我省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比如,有限的财力与不断增长的教育投入需求之间的矛盾,扩大办学规模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的矛盾,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与教育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结构布局、管理体制机制与社会转型加快、城乡社区结构变迁之间的矛盾,现有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科研成果、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与提升教育贡献率要求之间的矛盾,教育工作“点多、面广”与始终保持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之间的矛盾,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在办学方式、投入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切实解决好两个“不适应”的问题。
实现教育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变办学方式。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是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合理、优化的教育结构是教育良性运作的基础,超越经济、社会、家庭承受能力的教育发展速度及超大规模办学是导致一些地方教育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所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首要的是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转变办学方式。
实现用有限的教育投入提升办学层次水平,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投入方式。当前,我省的教育投入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与一些发达地区、一些先进水平的高校相比,我们这方面差距比较大,教育投入依然不足,而且矛盾还非常突出。在基础教育投入方面的突出问题是效益不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有些漂亮的学校成了空校,资源闲置的问题开始出现。在高等教育投入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多元化投入不足。高校多元化投入是对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贡献率最实际的检验。现在我省高校的投入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收费,这两块投入不能完全支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与社会组织联合办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吸引社会捐资等,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大力提高社会投入的比重,建立多元化投入体制。
改变应试教育现状,推进素质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封闭式、灌输式、应试式的教学转变为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从方法上改起,从建立规范教育体系、改进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促进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评价方式。现在教育发展中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根子在我们的评价方式有问题、导向有问题。一定要改变过去单纯以升学率、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衡量教育发展成效、教育工作成绩和办学质量的观念与做法。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育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改变单纯把录取率作为考核一所学校、一个地方政府教育工作指标的做法,而要重点考核学校的基础建设、教学能力建设、实验室建设、薄弱学校达标等要素,推动教育评价方式的根本变革。
(四)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教育需求的迫切要求。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和“要公平”的变化,推动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当前,我省教育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人都能上好学的意愿越来越迫切,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义务教育从让所有孩子“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职业教育从“有学上”转向“能就业”,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各级各类教育都进入了注重内涵发展、着力提高质量的新阶段,都面临着“好”的问题。与此同时,追求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要公平”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既要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又要保证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努力做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为此,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解决好“上好学”和“要公平”的问题。
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由“单一”转向“多元”,对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给教育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各级各类学校在全力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更加注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办学多元化、学校特色化、人才培养多样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教育需求。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认识由“阶段性学习”向“终身教育”发展,要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的巨量增长,终身教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教育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因此,现代教育应该把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融入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使教育发展方式更加符合终身教育的要求。
三、紧紧抓住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做好今年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省教育系统的同志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为切入点,力求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一)突出均衡,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一是着力推动硬件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要抓紧制订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对低于办学标准的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加大改造力度,保证学校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二是科学规划和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我们要抓住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机遇,通过建设县城新区教育园区的办法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教育园区的建设要循序渐进,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稳妥操作。在园区选址上,主要集中在新城区,便于规划。在投入上,要统筹各方面的资金集中使用。在教育资源整合上,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园区内图书馆、无线网络、运动场地、学生宿舍、食堂等公共教育资源共享,避免学校间的重复建设。在调整网点布局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一哄而上。特别是在边远山区、库区和湖区,要继续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尤其是小学办好。三是加快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要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尽快形成区域内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把为薄弱学校培养和配备一批高素质教师作为重点来抓。要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从教。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同时加大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的工作力度。
(二)职普协调,加快高中教育发展。
全省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后,要在提高“普九”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一是要研究制定当地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要根据当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及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合理把握发展节奏,既要与全省的发展规划保持协调,又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支撑能力相适应。要加大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适时适当调整普通高中学校收费标准。二是要突出抓好中职教育。在抓好普通高中的基础上,要重点发展中职教育。要稳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拓宽中职学校招生范围,切实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鼓励和引导中职学校面向市场办学,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实现中职毕业生充分就业。三是要做好中职教育免学费试点工作。今年国家将对中职学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实行免学费,这是继义务教育免费之后教育领域又一重大惠民之举。要结合我省实际认真做好这项工作,为今后中职教育全面免费奠定基础。县职业高中的专业都应视为涉农专业,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在农村就业,服务“三农”。四是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创新。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增加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办学形式,多渠道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进一步总结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经验,通过新课程实验改革,正确引领我省的高考制度改革。
(三)合理定位,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一定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解决好职业教育“大而全”和“综合性”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完善校企对接机制。要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形成政府统筹协调机制;组建职教集团,形成校企对接的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研判,形成校企对接的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形成校企对接的育人与用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校企对接的奖励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基地;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力争今年立项建设3-4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作用,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三是进一步凝炼学校发展特色。围绕我省的新兴产业、大中企业和特种行业创特色,发挥学校传统优势、比较优势、新兴优势创特色,在改革培养模式中创特色。
(四)立足创新,强化高校内涵建设。
要通过加强高校内涵建设,促进我省高等教育整体上层次、上水平。一是明确发展方向。各高校要利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有利时机,把“三定”工作落在实处,科学分析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学科特点,集中力量,支持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做强做大。今后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光是看规模,而是看质量、看特色、看贡献。二是加快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教育厅要抓好工作落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要积极配合。要及时总结、推广经验,积极推进。各高校要积极做好项目准备,瞄准科技发展前沿,提高我省高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水平;进一步抓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集中力量承接一批科技项目,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继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要抓住国家新增博士、硕士点的机遇,加大对新增博、硕士立项单位建设的指导力度,提高申博、申硕工作的成功率;加大研究生招生力度,提高研究生的比例,力争“十二五”时期,硕士、博士生人数达到在校大学生的10%以上;适当提高研究生生均培养经费标准,调动培养单位的积极性;加强专业学位点的建设,扩大专业学位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生培养整体办学层次。四是大力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今年要切实抓住“民办院校设置年”的机遇,加强对民办高校升格工作的指导,推动一批民办高校实现升本,提升发展水平。
(五)统筹协调,推进各类教育共同发展。
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既要发展学校教育,也要发展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既要发展职前教育,也要发展继续教育。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发展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电大教育、社区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积极探索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岗位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逐步向全体公民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受教育的机会。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先行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以此带动全省的社区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电大等高校的优势与作用,整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的远程教育体系框架。要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我省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强强合作、科研攻关,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加强对港澳和台湾教育交流,不断增强我省教育的地区和国际影响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与服务能力和水平
各地各校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着眼于提高服务大局能力,着眼于优化教育政务环境,着眼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着眼于提高教师、干部素质,紧紧围绕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提升教育公共管理服务水平。
(一)加强教育工作组织领导。
一是强化投入职责。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教育占财政支出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支撑教育正常发展。各地在建立公共财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对事关教育发展方面的投入,如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对事关师生的切身利益问题,如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贫困家庭学生的补助等要重点倾斜,予以确保。二是强化项目管理职责。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确保所有教育项目都能顺利建设和实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要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建设优质工程、安全工程、廉洁工程。三是强化政府对教育的督导职责。要推进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制,细化督导项目。在督导中,既督学,又督政;既要抓好原有项目的督导,又要创新督导内容和方式,对新项目进行督导。今年要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试点工作,研究制定对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目标考评办法,提高督导成效。四是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各地政府要整合财政、发展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文化、公安等各方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提高教育工作管理水平。
一要统筹兼顾,长远谋划。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兼顾,善于抓关键、抓重点、抓基础,以重点推动一般,以基础推动全面。当前,要抓紧开展我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战略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专业咨询机构、教育学会和教学科研单位的作用,加强对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我省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二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机制、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在改革中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跟风、不攀比、不走极端”。要坚持民主、科学决策,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三要辩证思维,稳步操作。现在教育发展上有很多两难问题,往往是“摁下葫芦起来瓢”。要善于运用辩证法思考谋划,并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不能解决了旧矛盾,又引发新矛盾;解决一个矛盾,带来多个矛盾;解决了今天的矛盾,又为今后留下矛盾。“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是长久大业,更要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三)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我们必须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一是坚持就业率与招生计划挂钩。坚决压缩或停招那些社会需求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对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后面的高校要适当调减招生计划。二是巩固和完善就业政策。继续组织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积极探索出台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下基层的新政策。三是加强创业教育。各高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要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四是全面加强就业指导。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校友等资源,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增加举办网络和现场招聘会的场次,为用人单位与学生提供更多的见面机会;各高校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课程,加强就业指导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
(四)加强教育系统队伍自身建设。
教育事业发展能不能把握机遇,能不能成功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一是要加强学习懂教育。要当先生,先当学生。要管教育,先懂教育。要把学习当作一种持之以恒的意志、一种提升自我境界的追求、一种推进教育发展的责任,孜孜以求。要通过学习,把教育发展的规律、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方法把握好,运用好,提高工作本领,成为教育行家里手。二是要改进作风抓落实。要在抓经常、打基础、管长远、固根本上下功夫,要在盯住问题做工作、不见成效不罢休上用气力,要在注重效果、讲求实效上见高低,使工作安排部署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项项有效果。三是要一身正气干事业。教育战线的同志、广大教师在职业道德、廉洁自律方面应当有更高的要求。对教师中的先进事迹,要大力宣传,蔚然成风。对近年来出现的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等问题,要警钟常鸣,常抓不懈,坚决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教育战线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践行师德规范,遵纪守法、秉公用权、廉洁从教。要大力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广大教师一定要有大爱之心、责任心和奉献之心,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砥砺品行,培育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怀。
最后,再强调一下安全稳定问题。今年影响稳定的因素很复杂。希望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自觉履行好工作职责。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主要领导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落实“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加强对影响教育系统稳定因素的分析,及时排查、化解矛盾,完善维护教育系统稳定的体制机制,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全省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同志们,当前我省教育发展面临着极好的机遇。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为我省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强大的动力。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创新克难,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全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