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大王新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 2010-05-26      访问次数: 436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华东交大人文社科学院 王新华 教授

 

 

  当今国际之间的竞争,虽然经常地大量地表现为经济竞争,但是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竞争。国民素质提高需要高等教育,国家的创新更要由高等教育来支撑。战后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日本、西德就是从发展教育起家的,其大学生的增长速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最快的。日本已故首相大平正芳曾说:“战后日本经济光复是依靠人的头脑、进取心、纪律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无形的资源发展起来的。受过高等教育并精通业务的人们,是日本最有价值的资源。”近年来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进行智力开发,视为发展经济决定国策的重要因素,从而把资本积累的重点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增加智力投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美国为例,美国分别在1941年、197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超过了15%5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阶段的国家,199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80.9%。美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跃居世界首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他发达国家也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连我们的近邻菲律宾、泰国大学毛入学率也超过了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据资料统计: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仅41.1万人,在校生85.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5%,到了30年后的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己达607.66万人,在校生2021.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3%,在校大学生总人数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与1978年相比,2008年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在校生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增长14.64倍、23.61倍和15.03倍。高等教育的快速增长,极大提高了我国人口中受高等教育比率,彻底扭转了改革开放初期各类人才短缺的局面,不仅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在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有许多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要求的地方,如理论脱离实践、教育教学方法单一、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创新人才培养乏力、高等教育行政化、官本位、学术腐败等等,教育改革步伐缓慢,跟不上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引领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近些年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但相应措施未能跟上。仅以师资配备为例,与1978年相比,2008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从85.6万人增加到2021.02万人,增长了23.61倍,但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仅从1978年的21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23.75万人,只增长5.89倍。以上种种因素都导致了高校教学、教育质量出现大面积滑坡,令人忧虑。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高校招生生源将成为问题,据《中国青年报》报导,今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是8万,与去年相比,下降了20%,预计招生62600余人。而北京2009年小学新生总量是5万多人,这些人12年后全部参加高考,也只有5万。山东生源下降则更为迅猛,据山东省教育厅的预测,到2013年,山东省考生总量将从2008年的80万下降到40万左右,而山东2009年的招生计划是52万人,即便是招生计划不增长,山东过两年也将面临没有学生可招的窘境。有人预言,过不了几年,有一批高校将面临招不到足够学生的局面,进而将会有高校因招不到足够的学生,而陷入办学困境甚至有倒闭的风险。因此,从我国现有高等教育规模、社会需要和生源情况来看,高等院校大规模通过扩招增加学生数量外延式发展己成为历史,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高等教育办学必须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明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只有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国家、民族和社